数据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技概述谈谈互联网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复制链接]

1#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引言

科技概述:谈谈互联网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互联网诞生于一九六九年,根据ARPA建立的协议,美国军方最初把四所大学主要的计算机连接以后使用,在这之后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后又得益于互联网的商业化,互联网在全球各地飞速发展。

一、互联网发展的研究动态

方富贵认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呈三段式:一九八六.六-一九九三.三是研究试验阶段,一批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始探索联网技术;一九九四.四–一九九六是起步阶段,中关村地区在教研示范性网络工程项目中引进互联网,完成了与因特网的TCP/IP连接;一九九七年之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网络用户数持续暴增。有学者认为在新经济常态的背景下,互联网已渗透到各个行业,促进了互联网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有学者提出互联网已演变为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的新平台,需要及时更新对互联网概念的认识。杨梦认为新时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重点转变为与实体经济融合,新经济形势不断涌现,总体发展水平高于周边国家地区。自一九九七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一直在对国内互联网的发展进行定期调查,并每半年发布一次调查报告,截至二〇二一年三月已发布47次,其中网民数、IP地址数、网站数、域名数等一直是主要的调查指标。

刘娟从互联网环境、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普及率四个方面测评了我国1个省市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并进行等级划分,得到了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结果。彭阳阳采用主成分分析的统计测度方法,得出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总体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发现,二〇〇五年是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割点,二〇〇五年以后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于经济增长存在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

李汶沁建立了涵盖外部基础环境、信息通信水平、行业发展效益和应用能力四大方面的互联网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我国1个省市二〇一一-二〇一五年的发展水平,使用Theil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价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王子敏和潘丹丹则是选取了能体现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的九个分项指标,使用熵值法加权测算出各地区的互联网发展综合水平并排序,发现在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区域互联网发展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徐星星利用二〇一七年中国东、中、西部8省市的数据,从网络基础水平、整合发展能力、新生经济效益和协调创新潜力四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明显存在,以江浙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北京、上海成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领航者。

二、区域创新发展的研究动态

创新发展方面,国外相继做过很多研究,有学者认为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如果创新的社会价值不能被充分体现,那么创新的真实速度很可能被低估,政府政策也可能被误导。

实证上,国外有关创新能力发展的研究开始较早且成果颇多,很多因素被证实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比如,有学者使用国家创新能力这一概念的学者,他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受到教育、知识产权制度法规等社会环境驱动影响,并提出用专利水平代表创新能力的看法。有学者对创新能力及其投入决定原因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研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投入品,形成的新思想或新产品会推动创新。

有学者分析了欧洲国家的创新效率问题,他认为技术创新对创新效率的贡献度很大,技术市场的活跃会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国内,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课题组在二〇〇九年出版了《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报告从三大维度七大要素评价了国家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投入维度包含物质资本、科研人力资本、政策环境三个要素;创新产出维度包含知识产权、应用绩效两个要素;创新潜力维度包含战略储备与发展趋势两个要素。

经过国家经济增长的换挡期后,李燕萍等人通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创新环境会显著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一有利结论。宋雪菲在中国知网CSSCI数据库中搜索出具有代表性的28篇有关创新创业的文章,通过统计文章中的评价指标发现专利授权量、研发投入经费占GDP比重、专利申请量是使用最多的用来评价创新能力的指标。史梦怡等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的创新水平与经济资源、人才储备、政策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互联网+创新”方面的研究动态

研究互联网发展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各种角度充分肯定了网络的创新溢出效应。有学者认为企业的创新往往与其他企业和组织的活动有关,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技术,有很大潜力会改变这种结构,因为互联网将使企业更容易与遥远的合作伙伴互动,因此使创新结构独立于地理空间。

有学者基于C-D函数理论证实了互联网确实会提高企业研发效率,进而对公司的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知识的编码化,促进了集成创新溢出。有学者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可与经济社会中的多领域强强融合,并催生出各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形式,表现出明显的创新外溢效应。

有学者基于八个中小型旅游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互联网对企业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均具有积极影响。有学者的实证结果表明,宽带基础设施能够增强创新机会识别的连接性和联动性,以及创新主体实现这些机会的能力,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可见,国外在创新与互联网的关系研究中,结合理论和实证方法一步步深入,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也为国内的研究开展提供了一定经验参考。

近年来,国内也有部分学者肯定了互联网对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比如近几年,吕欣指出研究互联网经济规律能促进数据开放和共享、让数据应用成为创新动力。赵冬梅和吴士健认为互联网通过整合产业链、增强研发、改造技术和拓展渠道,突显信息化、智慧化手段,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由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主体驱动的转变,引起了创新模式的改进。

实证方面,张旭亮等根据二〇〇五-二〇一五年的互联网和创新数据,建立了空间杜宾模型,验证了我国省市间互联网发展的时空关联性,以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相似地,李晓钟和王欢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证实了互联网发展水平对提升我国12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还通过门槛回归证实了这种提升作用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

韩先锋等将互联网纳入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分析框架,构建了省际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效应和差异,证实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是新时期提高地区创新效率的强大新动力。

最近地,惠宁等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发现,互联网资源量、普及度对区域创新发展都存在明显的推动作用,并且二者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在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异质性。岑聪和姜巍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发现互联网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有积极作用,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说明互联网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的创新发展,还可以加强研发和创新活动的空间外部性,从而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