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年两会医疗器械相关热点 [复制链接]

1#

年3月4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两会中多位代表就医疗器械和医疗健康领域的重点问题进行提议。

年3月4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加大医疗设备自主创新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医院心血管内科原主任杨杰孚提出,创新虽然被置于首要位置,但是医学方面的创新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包括药物的研发和创新、设备研发和产学研相结合这三方面。尤其是高端设备,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绝大多数被外国品牌占据。

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绝大多数被外国品牌占据。

医疗设备复杂,融合了多学科技术,这不仅仅是医学的问题。相关大学、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应积极与企业联合,形成“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应用示范、市场推广”全链条创新模式。建议国家给予特殊的投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此外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上海市委会主委蔡威就大力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提质创新给出建议:具体包括提升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药品医疗器械产业改革开放。全国人大代表、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张海军建议将创新医械纳入医保绿色通道,避免创新医疗器械获医院采购。

完善医疗器械注册技术评审,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在两会上提出应进一步完善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技术评审,统一全国相关评审尺度。建议的措施有: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机构中推广借鉴或直接采用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统一各地对同一品种技术要求的尺度、加强对评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与考核、鼓励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资料的电子化申报和建立会商复议机制等。

常兆华委员建议进一步完善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技术评审,统一全国相关评审尺度。

并且现行法规中,由于属地监管和地方保护等因素,对于医疗器械企业跨行政区域新增生产场地要求在当地成立新公司,重新申请产品注册,再办理生产许可证。这限制了医疗器械企业跨行政区合理调配生产资源的需求,也不利于特色化、规模化的国家级、区域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形成。

常兆华介绍,国家药品监管局也在制定相关监管政策,建议保持医疗器械企业主体责任不变,准予企业跨行政区域配置生产资源,希望加快落地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跨区域沟通及监管机制、搭建国家级医疗器械企业信息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医疗器械产业数据库及综合监管平台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统一的医疗器械产业数据库及综合监管平台有利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形成。

他还建议允许医疗器械企业研发阶段资源共享,解决作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的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资源配置难题。

加大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支持力度,医院“虹吸”现象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提交了《关于加大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支持力度、医院“虹吸”现象》的提案。他表示“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不均匀的矛盾依然存在,促进基层医疗卫生健康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目前医疗卫生健康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医院“虹吸”现象。

医院“虹吸现象”和一些地方超规模、医院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医院、医院在医疗、市场化过程中被弱化的现状较为普遍,“以农村为重点”、“以基层为重点”和“分级诊疗”的推进困难。医院不能走企业扩张的道路、医院“助困扶弱”的规划指标和具体任务、在全国建立一批基层医疗机构试点基地以及加大国家财政对基层医疗的投入。

过去我国在疫情防控、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未来在医疗方面还将持续努力。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与卫生健康息息相关,有望在加大创新力度、完善审评制度等方面继续突破。

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