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拥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还有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多所省部共建高校。
为了进一步提高重庆本土教学和科研实力,重庆市先后正式出台了《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方案(—年)》、《重庆市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年)》、《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年)》及《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支持高校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通知》(渝教外发〔〕5号)等政策,提出到年,将力争引进国内外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最高5年支持万元。
具体来讲,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项行动将以智能化为引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围绕先进制造、互联网、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
合作模式包括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共建联合研发基地(中心)、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心)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三种模式。
(1)设立研发机构。各区县(园区)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渝设立研发机构。
(2)共建联合研发基地(中心)。在渝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联合研发基地或研究中心。
(3)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心)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各区县(园区),在渝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与民生保障改善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在渝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心)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
重庆,国家直辖市,创新资源聚集,凭什么呢?
局座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国家的战略赋能。重庆是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着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机遇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加持”于重庆,对引进创新资源构成强大的吸引力。
二是厚实的产业优势。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在电子、汽摩、装备、消费品等领域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支撑,也对科技创新提出广泛需求。近年来重庆引进的各类创新资源,集中于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应用场景丰富、机会多多、前景广阔,这些高校院所企业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与重庆实现多赢的用武之地。
三是独特的区位优势。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营中心、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城市,重庆的区位优势不断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要素集聚。
四是良好的生态优势。作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重庆良好的生态和干事、生活环境,吸引科学家、投资者、创业者纷至沓来。同时,重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圈,对各类创新资源构成巨大的吸引力。
五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直辖市,年GDP统计中,重庆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超越广州名列第四,整个GDP达到.64亿元。加上近两年来的成都和重庆“双核发展”,更是给重庆和成都带来了无穷机遇。
今天,就跟着局座一起来了解已经落户重庆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吧。
以下机构按注册年份排序,不分先后。
年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情况
(1)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
年11月,同济大学与重庆市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由上海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注资成立独立法人机构重庆同济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市场化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与政府合作打造创新、开放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在人才交流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及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孵化和战略研究咨询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成立了中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研发基地,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智能检测科创中心,同时也是重庆两江新区科技创新联盟主席单位。
研究院着眼重庆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以科技合作、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创业投资、企业孵化等形式,开展市校长期合作,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民生改善,助推西部创新中心建设。聚集整合同济大学的科研成果、人才团队等资源,围绕重庆支柱和新兴产业,结合重庆企业实际需求,实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市场化,通过市场运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开发各类新产品。
打造创新高端研发平台,提高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重庆研究院依托同济大学现有优势科研基地平台,主要围绕智慧城市、生态环保、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牵头组建科创基金,用金融资本助推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