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教育部下发《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教高[]8号),要求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和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科学合理制定报告编制规则和统计指标,规范毕业生就业数据来源。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陆续出炉,虽然就业率都在95%以上,但仔细比较,不难发现各校《质量报告》的质量却有明显区别。
有的报告数据翔实,就业率、就业去向等一目了然。
有的报告,全文都是套路,重要数据一言带过,甚至遮遮掩掩,经验总结反倒是浓墨重彩、图文并茂,除了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毫无营养…
“三方协议”之外的“灵活就业率”是多少?
“合同就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去向何方?
“未就业”是什么原因?
上一届待业的同学,最后怎么样了?
同学、家长最关心的无非是这些问题。
这方面,上海的复旦、同济、华师最贴心,就业报告可谓全国典范,规范、公开、透明,一目了然,极具参考价值。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即将大学毕业、甚至即将填报志愿的高三学生、家长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数据。
为华师点赞!
华东师范大学届毕业生共人,男女比例1:2.22。
?本科毕业生人,分布于26个院系、68个专业,就业率96.43%;
?硕士人,分布于24个院系、31专业,就业率98.16%;
?博士人,分布于8个院系、13个专业,就业率95.39%。
1、就业去向①本科生去向
?公费师范生:人全部直接就业。
?非公费师范生:灵活就业人,合同就业人。
非“三方协议”就业:共计名同学。
留在上海、北京机会多、薪酬高,但很难落户,只能采取“灵活就业”“合同就业”。
②研究生去向
硕士以就业为主,继续深造占极小比例。
博士以就业为主、攻读博士后为辅,继续深造比例23.85%。
研究生合同就业、灵活就业率远低于本科生。
说明学历有用,签三方协议、落户上海的机会,研究生远胜本科生。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发布的届毕业生就业报告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③未就业:本硕博共名同学。
其中,97人正在求职中,拟升学50人,拟参加公招考试19人。
2、本科生深造情况非免深造率:48.08%。
较上届46.76%略有提升。其中国内升学略降,境外留学增长。
各学院(本科非免)深造情况明细表:
备注:上表为级(非免)深造情况,总基数人,不含延毕等届毕业生。
级深造率:48.97%。
国内升学率:31.28%。
境外留学率:17.69%。
华师届推荐免试名单公示名额:人。
其中,普通名额人,支教团4人,北师大补偿3人。
保研率:19.36%。
考研率:11.92%。
3、本硕博深造情况本硕博国内升学:人。
升入70所院校、35家研究所。
其中,97.29%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深造。
?人继续留在华师读研,占比55%。
?共人被C9高校录取。其中人数超过10人的大学:复旦大学(94人)、上海交通大学(78人)、北京大学(25人)、浙江大学(23人)、同济大学(17人)、南京大学(12人)、清华大学(10人)。
境外留学:
?多集中于欧美国家(地区)(人),占总出国(境)人数的65.03%。
排名前三的国家(地区)是美国(人,32.14%)、英国(人,25.90%)和香港(55人,10.40%)。
?人进入世界50强高校留学,占留学学生总数的30.68%,其中本科人,硕士2人,博士7人。
4、本硕博就业?就业地点
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最多,占就业人数的59.44%。
其余人数排名前五:浙江省(5.49%)、江苏省(3.41%)、北京市(2.84%)、广东省(2.01%)和四川省(1.89%)。
?就业行业
本科(不含公费师范生)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20.72%)、教育培训(11.88%)、文娱广传(8.01%)、金融(7.55%)和商务服务(6.63%)等行业。
硕士生签约行业:集中于学历教育、信息技术、金融等,行业分布较广。
博士的签约行业多集中于学历教育、生化日用、公共管理等。
?就业单位:
“中等、初等教育”单位最高,比例为29.30%,其次民营企业(16.16%)、国有企业(9.45%)。
其中,留在上海就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上海就业本科生中34.62%从事教育行业;硕士34.91%;博士56.97%。
在东部就业毕业生:选择的主要是教育、信息技术、金融等行业。
中西部地区就业,本科毕业生主要选择的教育行业,其次是公共管理、工程建设和金融等行业。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也多集中在学历教育领域。
留在上海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企业(56.58%)、中等初等教育单位(23.64%)比例较高。
其他东部地区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是:中等、初等教育单位”(38.57%),其次是企业(30.19%)。
中西部地区,毕业生主要在:中等初等教育单位(63.85%)、企业(14.76%)、高等教育单位(8.94%)等就业。
5、总结?本科(公费):全部参加就业。
?本科(非免):深造、就业并重。
国内升学:绝大部分进入高校深造,超过一半继续留在华师读研。
境外留学:主要流向美国、英国、香港,3成进入世界50强高校留学。
就业:大部分留在华东,从事IT业、教育、文体娱乐、金融和商务服务业。
?研究生:以就业为主,大部分留在上海。
硕士生主要从事:学历教育、信息技术、金融等。
博士集中于学历教育、生化日用、公共管理等。
平均薪资:
博士元,硕士元;本科(不含公费师范生)毕业生元,较上海市届本科学历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元高出元。
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薪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受专业、学历、工作地区、工作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详情如下:
?重点单位:
教育行业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共名同学进入高校工作。
本科生、硕士生主要在高中、初中就业,大批进入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上海市延安中学、杭州学*中学等国内知名学校就业,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博士生集中在高校就业,共人,其中签约人,签约双一流建设大学共98人。
进入世界强企业的有人,占企业就职总人数的17.19%,较上届增加人,有大幅增长。签约人数超过10人的企业有中国工商银行(38人)、中国电信(28人)、中国移动(28人)、招商银行(26人)、华为(23人)、中国农业银行(15人)、上海汽车集团(13人)、中国建设银行(13人)和中国银行(10人)。其中中国移动等4家企业近三年招录连续超过50人。
进入**机关工作的毕业生共人,其中36位毕业生被7个省份录取为选调生:四川(12人)、上海(8人)、江苏(5人)、陕西(4人)、广西(2人)、福建(2人)、安徽(1人)、浙江(1人)和湖北(1人)。
附录:求职参考数据1、择业因素
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最重视的三个因素依次是“薪酬水平”、“工作地点”、“行业发展前景”。
一方面,反映出毕业生在毕业初期择业时面对生活的现实压力,对于经济基础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毕业生能用发展的目光来审视个人的生涯目标和职业选择,愿意承担一定的压力以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2、求职渠道
毕业生最终签订就业协议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校园大型招聘会”,占比20.02%,其次是“学校网站发布的就业信息”和“实习单位”,占比分别为16.65%和15.35%。
其中,本科毕业生信息来源主要为“实习单位”、“校园大型招聘会”、“亲友介绍”等;
硕士毕业生信息主要来源于“校园大型招聘会”、“学校网站发布的就业信息”和“社会人才机构”;
博士毕业生信息来源为“院系老师推荐”和“学校网站发布的就业信息”。
详情如下:
3、近三年就业去向变化情况
4、就业区域分布变化情况
5、用人单位情况
本学年,学校共举办各类招聘和宣讲活动场。吸引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约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5万4千余个。
受多个省市(地区)公费师范生人数下降的影响,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中,以教育行业为主体的事业单位需求整体比例呈下降趋势,企业招聘需求占比相应上升。
从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来看,教育行业占比最高,占22.42%。其次为信息技术和金融财务行业,分别占比16.98%、10.61%。
从用人单位性质来看,以民营、私营企业为主的企业数量最多,达到62.82%。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及高等教育单位为主的事业单位占比为26.99%。
从用人单位的地域分布来看,多来自长三角地带,其中上海占比53.73%。
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区单位数量占比有回升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届就业质量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届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届保研率23.3%
解读上海落户新*
北京硕士:在上海如何落户
上海本科生:如何落户上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